3月30日至4月6日,由教育部、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主办,我校主要承办的“中德语言文化研习之旅”活动举行。该项目是中德两国政府联合推动的“中德语言文化年”的后续深化活动,是我校2013年12月成功举办“中德语言文化高层论坛”之后承办的又一次高层次中德语言文化交流项目。
此次活动邀请了德国语言研究院院长艾辛格(Ludwig M.Eichinger)教授、哥廷根大学孔子学院院长韩可龙(Henning Klöter)教授、海德堡大学新语文学学部主任费尔德(Ekkehard Felder)教授、德国德古意特出版社语言文化编辑部主任格罗芙(Manuela Gerlof)博士等八位德国语言文字研究和应用领域的顶级专家来华交流考察,采用主题报告和实地调研相结合的方式,展示我国语言文字发展历史及现状,介绍我国语言多样性与文化多样性的多彩画面,探讨中德双方在语言文字工作领域的合作前景。
3月30日,“中德语言文化研习之旅”启动仪式在行政楼507会议室举行。开幕式由项目主持人、副校长贾文键主持,教育部语言文字信息管理司司长张浩明对远道而来的各位专家表示热烈欢迎;我校党委书记韩震代表北外感谢教育部、国家语委的信任,表示将全力支持此次活动。
本次研习之旅为期八天,主题丰富、形式多样、重点突出,专家互动交流充分、认识深刻,得到了国家语委和中德专家的高度赞赏和一致好评。
本次研习之旅的路线经过精心设计,围绕中国语言文字工作的重点进行了形式多样的展示和交流。
在本次研习之旅的起点站北京,教育部语言文字应用所研究员郭龙生为德国专家介绍了中国语言国情的基本概况,为整个考察活动奠定了基础;随后考察团一行前往中国盲文图书馆,听取了国家手语和盲文研究中心教授顾定倩关于中国手语和盲文研究概况的报告,全方位参观了图书馆的设施、藏书和文化活动,深入了解了中国近年来在特殊语言文字发展方面的巨大投入。
第二站河南站的主题是“中国文字的历史发展”。考察团一行听取了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王立军教授关于中国文字发展概况的报告,实地考察了甲骨文发现地殷墟以及收藏有4000多件珍贵文物的中国文字博物馆,全面系统了解了汉字的发展历史。
第三站云南站的主题是“少数民族语言与文化多样性”。云南民族大学校长彭金辉教授介绍了该校在培养民族干部方面发挥的巨大作用;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研究员黄行介绍了中国语言的多样性及少数民族语言保护工作;通过一系列丰富多彩的考察活动——小学、大学的少数民族双语课堂,少数民族聚居村落,民族文化传承博物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等,考察团切身感受云南多民族、多语言、多文化的和谐共融。
最后一站江苏站的考察重点是“语言文字工作与现代技术手段的结合”。考察团一行在徐州参观了拥有国内神经语言学研究领域顶尖团队和实验设备的江苏师范大学语言科学学院和江苏省语言能力协同创新中心,听取了语言科学学院杨亦鸣教授关于语言能力新视野与社会发展的报告。江苏师范大学校长华桂宏教授介绍了学校对于语言文字研究工作的高度重视;在国家语委苏州基地,北京语言大学副校长曹志耘教授介绍了汉语方言现状及保护,尤其是“中国方言文化典藏”“中国语言资源有声数据库”等国家级规划工程;南京师范大学陈小荷教授展示了中国语言资源有声数据库江苏库中涉及江苏地区方言的部分。
为与德方专家进行充分互动和交流,教育部、国家语委组织了五位中国语言文字工作方面的著名专家,分别在各站与德方专家会和,以报告和座谈会的形式进行交流,并特别邀请了两位中方专家全程陪同,以随时随地与德国专家保持沟通。我校德语系教师缪雨露、李婧、博士生秦龙担任了全程的组织及翻译工作。
在教育部、国家语委的领导下,在地方接待单位的配合下,经过多方努力,研习之旅取得圆满成功。德方专家对中国的语言文字历史及现状有了更新、更全面的认识,双方就资源共建、共享达成了初步的合作意向。教育部、国家语委和中德专家对我校在项目组织筹划、语言文化沟通方面的支持给予了高度的评价。
(党办校办、德语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