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国国际广播电台对我校全球史研究院顾彬教授在奥地利驻华大使馆举办诗歌朗诵会进行了专题报道。顾彬教授于今年8月在奥地利驻华使馆举办诗歌朗诵会,吸引了众多文学爱好者前往。
报道首先介绍了顾彬教授的多重身份:他不仅是作家,也是翻译家、中国问题专家、大学教授和知名学者,还是日耳曼学家、汉学家、日本学家和哲学家。当然,这场朗诵会突显了他的作家身份。在今年的北京国际书展上,奥地利Bacopa出版社展出了他的部分文学作品,对此顾彬谈到:“我非常感谢奥地利,因为我近十年来的文学作品都只能在奥地利出版”,这也是他对自己一半奥地利血统的感恩。
顾彬教授用中文撰写的文学作品已经两次在中国获奖,最近一次是今年1月份在四川成都,可以说他内心中充满了中国情怀。在这次朗诵会上,顾彬形容自己的存在是“三位一体”:“我在灵魂上是维也纳人,精神上是德国人,身体上是中国人”,他还强调“我不是外国人,我是中国人”。
与中国作家的密切交流拉近了顾彬教授与中国的距离,双方也从中获得了全新的灵感。顾彬描述了与知名作家杨炼的一次“读书旅行”:杨炼在火车上一直在看自己早年的手稿,边看边笑,原来他准备出版这些手稿。顾彬恍然大悟,只有阅读杨炼从早年到现在的全部作品,才能完整地评价他。于是顾彬想到了放在波恩家中地下室的40年前的手稿,精心整理后已经在Bacopa出版社出版了四册,其中译本也出乎意料地大受欢迎。
顾彬教授自认为是一个“复古主义者”,早在1974年他就去了北京,参观了颐和园和故宫,中国古代的历史和文学深深吸引了他。他与在座嘉宾、诗人王家新在互动时说道:“现在王家新的作品对我影响很大,在某种意义上,他就是一位宋代的诗人:用最简单的话语传达最深刻的内容。”
报道最后写道,顾彬教授深受中国古代影响的文学作品对于当下和未来都是一种幸事和启发,并能促使观众反思:我真的理解中国吗?
(全球史研究院 罗颖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