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为迎接党的十九大胜利召开,北京外国语大学继续推出“迎接十九大——北外五年发展成就系列报道”,回顾五年来在学校党委的领导下,北外争创世界一流外国语大学所取得的突出成就,不忘初心、砥砺前行,以更优异的成绩迎接党的十九大胜利召开。本期我们聚焦学校师资队伍建设和国际合作交流。
创新人才管理机制 全面提升师资队伍水平
要实现我校世界一流学科和一流外国语大学发展目标,师资、人才队伍建设是关键。五年来,学校积极探索以事业凝聚人、以环境吸引人、以制度激励人的引才聚才机制,实施新的人才聘用管理体制,加强分类管理,创新人事管理机制,激发人才队伍活力,在师资队伍建设方面取得了明显成效。
一、加大高层次人才培养和支持力度
学校建立了新入职青年教师、卓越青年教师、卓越中青年学术带头人、冠名讲席教授(学科带头人)和长青学者各级人才梯队培养支持体系,促进引进人才与校内人才共同发展。现已评聘冠名讲席教授12人,卓越学术带头人10人,卓越青年教师23人,长青学者4人,其中在聘卓越青年教师马会娟教授2016年成功入选教育部青年长江学者,实现了我校长江学者零的突破。
二、创新教师评价体系,改革职称评聘办法
完善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评价标准,增加同行评价力度,修订和出台了新的《北京外国语大学专业技术职务评聘实施办法(2016修订版)》,实现了教师职称和职级评聘按教学科研、教学系列进行分类评聘和管理,评价注重成果质量、兼顾成果数量,体现各类教学科研成果业绩,实行成果的有限替代,建立起激励教师分类卓越发展的新机制。2017年首次评选出教学系列教授1名、副教授5名。
三、探索预聘与长聘相结合的现代大学聘用制度
为吸引海内外优秀人才,实现新聘师资队伍动态优化管理,激发队伍的内生活力和创新活力。学校首先在英语学院实施师资聘用试点改革,出台《关于我校英语学院进行师资聘用试点改革的实施办法(试行)》。学校向试点单位下放教师聘用权,对试点单位用人试行预聘期考核机制,预聘期实行20万元年薪制,预聘期结束基于考核“非优即走”。目前此年薪制试点已聘用教师8人。该制度试点结束后,将在全校逐步推广。
四、建立多样化的全职和柔性引进相结合的人才引进机制
学校面向全球延揽人才,探索高层次外籍教师岗位聘用的新路径,落实国民化待遇,全面提升我校教师队伍的专业水平和国际化水平,尤其是提升非通用语和新建语种的师资水平。五年来,学校引进国内外高层次人才27人,其中6人入选北京市“外籍高层次人才”,3人获“中国政府友谊奖”。新聘2名国民化待遇外籍教师以及来自全球51个国家和地区的外籍专家108人,新进入“引进海外高层次文教专家重点支持计划”4人,“海外名师”项目专家4人,“高端文教专家”项目专家27人,“国际知名学者讲堂”项目专家60余人。
五、培养和扶持新入职青年教师,营造良好成才环境
为进一步吸引优秀毕业生来我校工作,加强对新入职青年教师的培养和扶持,营造其成长成才的良好环境,促进新教师教学和科研能力的快速提升,学校在2015年制定实施《北京外国语大学关于扶持新入职青年教师专业发展的管理办法》,新青年教师入校第一年教学工作量减半,并提供教学科研启动经费5万元,此外入校第一年给予每人2000元/月的新职工租房补贴。该办法实施两年来,共资助新入职教师41名,投入支持经费213万元。
服务国家战略 全面提升学校国际化办学水平
党的十八大以来,学校认真贯彻落实国家教育政策,紧跟国家全球战略需求,积极服务国家“一带一路”倡议,建立和深化与国外知名高校的合作交流,引进优质外国专家资源,举办高端国际学术会议,助力非通用语种人才培养及国别区域研究,不断扩展孔子学院办学功能,加强孔子学院横向合作与区域协同,充分发挥孔子学院人文交流平台的优势和北外国际化发展的窗口。学校承办的22所海外孔子学院中有6所被评为全球示范孔子学院,学校先后三次获得“先进中方合作院校”表彰。
一、积极参与中外人文交流机制活动,深化学校国际合作交流层次
学校多次参加中外人文交流机制活动,如中国-印度尼西亚副总理级人文交流机制”会议,中英、中欧、中德高级别人文交流机制系列活动等。鉴于我校在中外人文交流机制中的重要作用和相关领域的研究实力,2017年上半年,教育部中德、中法、中印尼人文交流研究中心落户我校,学校37个国别和区域研究中心获得教育部备案支持。中心的建立旨在服务中国及对象国副总理级人文交流机制发展需求,服务国家“一带一路”倡议,为更好地开展人文交流提供智库支持。同时,在刘延东副总理等领导人的见证下,我校与英国兰卡斯特大学、伦敦大学玛丽女王学院、伦敦大学亚非学院、诺丁汉大学、欧洲高等商校(ESCP Europe)和莫斯科国立大学等签署合作协议,大大提高了学校的国际知名度,开拓和深化了与对象国院校的合作与交流层次。
二、与世界一流高校建立实质性合作关系,提升我校国际化办学水平
五年来,我校在保持和深化素有良好关系的知名高校的合作的同时,如意大利罗马智慧大学、匈牙利罗兰大学、保加利亚索菲亚大学、马来西亚马来亚大学、美国夏威夷大学等,学校还积极建立与拓展与世界名校的交流合作,包括法国巴黎政治大学、法国国立东方语言文化学院、ESCP欧洲高等商学院、英国兰卡斯特大学、伦敦大学玛丽皇后学院、伦敦大学亚非学院、诺丁汉大学、芬兰赫尔辛基大学、墨西哥国立自治大学等。开展和商谈的项目包括师生交换、合作办学、合作举办学术会议、暑期项目、新建语种师资储备、联合培养等。此外,我校积极利用欧盟的“伊拉斯谟+”项目,与欧盟13所高校建立了学生交换、教师交换和学术研究合作。
三、成立全球外国语大学校长联盟,推动不同文明交流与对话
2017年5月,由我校倡议发起的全球外国语大学联盟正式成立,来自全球16个国家的30所高校成为联盟首批成员,并围绕“语言、文明与全球治理”的主题举行了全球外国语大学联盟校长论坛。会议当天,联盟成员高校代表共同签署了《全球外国语大学联盟合作协定书》,标志着全球外国语大学联盟各项工作全面启动。联盟本着“团结互信、合作共赢”的理念,以“外语教学研究、国别区域研究、人文交流”为内涵,共建教育合作平台。联盟的宗旨在于实现联盟成员之间的优势互补,传播世界各国的语言文化,架设友谊桥梁,增强国别和区域研究,促进不同国家和地区的人文交流和文明互鉴。作为全球外国语大学联盟的发起方,学校希望成为不同文明交流与对话的推动者,做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者,做世界外语教育事业和区域研究方向的引领者。
四、明确孔子学院战略定位,加强非通用语种平台建设
针对教育对外开放对于“人文交流”“国别区域研究”“五类人才”的迫切需求,学校加强了孔子学院建设工作的顶层设计,着力铺设国际化人才培养、国际化师资队伍培训、国际合作拓展平台。学校积极加强非通用语种国家的区域战略研究,培养、培训通晓非通用语的国际汉语教育及文化推广人才,开发特色文化交流项目,不断丰富孔子学院建设工作的内涵。目前,已基本建成非通用语种国家汉语国际推广人才培养、储备基地和国别汉语教学资源研发和出版基地。孔子学院在支撑我校国际化发展和区域国别战略研究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五、拓展孔子学院办学功能,培养海外高端人才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孔子学院的使命是“介绍文化”“沟通心灵”“搭建桥梁”,十八大以来,学校注重将推进国家间人文交流机制和“一带一路”倡议的目标与自身国际化发展相结合,依托我校分布在3大洲17个国家的22所海外孔子学院的网络优势,探索创新海外高端人才培养机制。作为全国14所首批“孔子新汉学计划”实施院校,十八大以来,我校已招收31名“新汉学”博士生,来自欧、亚、非和南美四大洲的20个国家。迄今为止,已有8位联合培养博士和3位来华攻读学位博士顺利毕业,包括多位国家政要、非政府组织官员、国外大学校长。此外,孔子学院工作处和国际中华文化研究院共同策划的“了解中国”高端研修项目采用创新的教学理念和方法,以全英文授课方式,结合机构考察、专家访谈和社会实践,为来自美国、西班牙和波兰多所高校120名师生打造了广泛的学术交流、多方位的文化体验以及与业界高层人士对话研讨的平台。
六、构建孔子学院双向合作网络,打造北外“海外学院”
在加强海外高端人才培养的同时,我校努力通过孔子学院不断深化人才培养的国际化内涵。以“把中国介绍给世界”为宗旨,以建成北外“海外学院”为目标,致力于搭建高水平的国际合作平台,与海外高校建立稳固、互信、互赢的合作网络,建成国别多、学科强、形式活的师生海外教学、科研、实践基地。我校学生通过孔子学院的汉语教师志愿者项目或“三巡”演出,用他们的多语言能力展示汉语的魅力、中国的风采;教师、学者通过到孔院任职或短期“巡讲”与海外学界和社会各界进行交流互动,探索中国文化走向世界的有效途径。十八大以来,已有391名在校生及毕业生以汉语教师志愿者的身份赴海外25个国家的孔子学院任教,在三尺讲台上讲述中国故事;我校学生艺术团150余人先后赴海外“三巡”演出30余场,到访26个城市,唱响中国好声音;共举办学术巡讲11次,28名学者参与,到访8个国家近30所高校和机构。
(人事处 国际处 孔子学院工作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