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委书记王定华在《中国教育报》撰文谈北外服务乡村振兴工作
发布时间:2022-09-07 16:33:52 来源: 人事处 编辑: 花瑞

9月3日,《中国教育报》02版刊登北京外国语大学党委书记王定华撰写的文章:《传承红色基因 助力乡村振兴》。文章系统梳理和总结脱贫攻坚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阶段,北外服务教育振兴乡村的经验做法、思路举措以及显著成效。

传承红色基因 助力乡村振兴

北京外国语大学是中国共产党创办的第一所外国语高等学校,有着光荣的历史与传统。2021年,学校80周年校庆之际,习近平总书记给北外老教授回信,提出了“传承红色基因、提高育人水平”的要求。北外坚决贯彻、认真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回信精神,秉承红色传统,发扬延安精神,展现自身特色,主动服务国家战略,助力乡村振兴事业,彰显了高度的政治使命感与社会责任感。

秉承红色传统,致力对口帮扶。北京外国语大学有着对口帮扶、支援边疆的悠久历史。2003年,学校积极投身新疆大学外国语学院援建工作;2007年,全面启动西藏民族大学外语学院对口支援;2018年,主动服务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克拉玛依校区俄语、英语专业建设。近年来,北外每年与新疆大学、西藏民族大学签署年度工作计划和援建协议,加强学院互访和学术交流,形成定期走访机制,保证协议内容的落实率;定期组织国内外知名专家赴受援高校开展学术讲座、开展联合攻关,构建学术发展实践共同体;主动接收受援高校本科生插班学习,倾情服务西部进修教师各项需求,配备“一对一”高水平导师,培养“西部之光”访问学者;免费开放学校精心打造的“暑期国际小学期”项目,受到西部高校学生普遍欢迎。

展现北外特色,发挥语言优势。学校依托语言特色优势资源,重点聚焦、精准施策,充分展现了北外专长,持续发挥了学科优势,精准实施了教育帮扶。学校选准、派好专业干部,重点支援对口高校和受援地区的外语专业建设与外语人才培养,精准定位、持续发力;围绕援建高校整体发展谋篇布局,建立“组团式”“接力式”对口支援工作模式,服务“1+2+3+X”对口包建框架机制,形成阶梯式专家支撑团队,从“对口支援”到“合作共赢”,逐步形成可持续发展的合作机制;发挥“北京外国语大学歆鹤外语教育平台”的优势,开展师资培训、专家讲学、对口帮扶等,充分体现人工智能的强大力量,打造出教育脱贫攻坚优质品牌。学校还在帮扶中注重加大推普力度,借助国家语言文字推广基地等专业机构,面向云南、甘肃少数民族地区和贫困地区开展推广普通话宣传周、中华经典诵读等活动。

统筹内外资源,多方协同合作。学校统筹协调校内外各方资源,在教师培训、消费扶贫、公益捐赠、资源共享等方面统一步调、相互促进,形成助力扶贫的整体合力。脱贫攻坚年,学校通过直接采购、设立扶贫专柜、媒体平台宣传等方式,帮助销售国家级贫困县农产品、湖北省滞销农产品累计近700万元。分批次捐赠外文图书,共享北外电子图书数据资源,帮助对口支援高校成立外文图书阅览室。充分利用人工智能助推教育教学改革,完善智能化国培平台建设,建立虚拟教研室和教师发展实验室,探索教学诊断、教学示范、远程录播、模拟教学等功能的共享与实施。

强化家国情怀,提升教师思政。扎根基层、服务群众,是教师思政教育的重要内容。参与对口支援、乡村振兴工作,是教师、干部经受锻炼、全面成长的重要契机。学校注重选派工作与教师思政教育结合,与后备干部培养结合,积极选派年轻教师、干部参与援派工作,政治上激励、工作上支持、待遇上保障、心理上关怀,引导教师深入了解世情、党情、国情,强化教师家国情怀,提升教师思政工作成效,促进教师全面成长。学校在援建工作中,涌现了一批德艺双馨的标兵模范:援疆干部侯俊霞被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党委、政府授予“第九批中央和国家机关、中央企业优秀援疆干部人才”称号;援藏干部张莲荣获“国家级教学名师”荣誉称号。

传承红色基因,以服务国家战略为己任,是北外人不变的精神底色;“人民需要我们到哪里,我们就到哪里”是北外人始终坚守的初心使命。全校师生将始终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回信精神,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砥砺前行,矢志奋进,以有温度的政策、有深度的判断、有精度的举措、有力度的执行,巩固现有成果,扎实推进工作,为助力推进乡村全面振兴作出新的贡献,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

文章链接:

http://paper.jyb.cn/zgjyb/html/2022-09/03/content_613472.htm?div=-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