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人文交流年鉴(2021-2022)》新书发布会在北外举行
发布时间:2025-04-03 18:01:29 来源: 国际中国文化研究院 编辑: 尹远

4月2日,由北京外国语大学与教育部中外人文交流中心联合主办的《中外人文交流年鉴(2021-2022)》新书发布会在北外举行。北外党委书记王定华会见了与会领导和嘉宾,并对《年鉴》下一步工作作出指示。教育部中外人文交流中心主任于长学,北外党委常委、副校长赵刚出席发布会并致辞。《年鉴》工作组、编委会成员及专家、媒体代表等60余人参会。

于长学表示,理念是行动的先导,《年鉴》真实记录中外人文交流发展状况,是以史为鉴、面向未来的务实之举。他指出,《年鉴》要继续彰显其功能与价值,秉持人文交流理念在各自业务领域对外交往中推动中国和不同国家地区之间的民心相通与文明互鉴;持续发挥作用,作为记录历史的重要文献资料,推进教育教学和分析研究;继续加强通力合作,团结各界朋友继续合作策划实施更高水平、更有成效的中外人文交流活动,更加主动地融入教育对外开放与教育强国建设的新格局之中。

赵刚指出,2021年和2022年是不平凡的两年,这期间发生了很多深刻影响国际形势和中外人文交流的事情。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正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展开,《年鉴》系统记录和分析中外人文交流的动态、成就及挑战,更加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赵刚倡议大家围绕《年鉴》工作,坚守初心、砥砺前行,拥抱未来、创新前行,携手并进、聚力前行,让《年鉴》成为镌刻历史的溯源镜、丈量当下的刻度尺、开启未来的新钥匙,为各界人士提供一个更加全面深入见证和推进中外人文交流事业的重要平台。

与会专家充分肯定《年鉴》的思想价值和实践意义。《年鉴》顾问、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中国葡语国家研究中心特聘专家王成安表示,文化工作在对外交流中极为重要,《年鉴》展示了可观的对外交流文化成果,应进一步加强分析研究,使之承载更大价值。中国外文局文化传播中心主任张金庭指出,《年鉴》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研究价值和史料价值,文化传播工作需要和不同细分领域、不同区域、不同受众群体的个性化需求相结合,这样的人文交流和文化传播才有生命力。同时,他还提出加强网站建设、案例评选等具体问题及其方法,进一步推动《年鉴》的成果转化。教育部中外人文交流中心原副主任、高校毕业生就业协会副会长杨晓春认为,《年鉴》的编撰工作是一个庞大而复杂的工程系统,是各方智慧和力量的长期坚持,要持之以恒、切实总结、不断推进。中国传媒大学研究生院院长、国际传播中心主任任孟山建议以《年鉴》的经典案例作为切口,尝试数字技术等多维度的探索,发现新时代国际话语体系建设的问题和挑战。

会上,《年鉴》主编张朝意介绍了年鉴新书的编写情况、主要内容和亮点,她提到,本卷《年鉴》在原有基础上增加了典型案例和大事记等内容,增添了外文标注以服务国际读者,进一步发挥工具书作用。在交流研讨环节,《中外人文交流年鉴(2021-2022)》各编写团队与《年鉴》出版单位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代表积极发言、各抒己见,就年鉴编写工作的具体情况陈述了有针对性的意见和建议。会议主持人、北外国际中国文化研究院院长高金萍认为,新年鉴不仅是编写者对中外人文交流成果的系统梳理,也寄予着对未来人文交流合作的深度展望,承载着促进民心相通、文明互鉴的美好愿景。

《中外人文交流年鉴》每两年一辑,至今已出版三卷。最新年鉴描绘了2021-2022年全球图景下中外人文交流的实践探索,旨在记录总结年度内各个高级别人文交流机制及各领域人文交流的历程和成果,传播交流理念,服务国家战略,推动学术研究与人才培养,促进中外民心相通与文明互鉴,为中外文化的融合发展贡献中国智慧与中国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