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向亚非—2009中国亚非非通用语翻译研讨会”在我校举行
发布时间:2009-12-24 08:47:40 来源: 亚非学院 编辑:

 

2009年12月18日,亚非学院主办的“走向亚非-2009中国亚非非通用语翻译研讨会”在我校办公楼507室召开,副校长金莉、中国外文局副局长、中国翻译协会副会长兼秘书长黄友义先生、教育部高校外语非通用语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刘曙雄教授,来自北京大学、上海外国语大学、中国传媒大学、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广西民族大学等长期从事亚非语种翻译教学与研究的高校专家、学者以及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中国画报》、《荷花》、《湄公河》、《吉祥》、《占芭》、《金桥》杂志社等外宣单位的领导也出席了此次研讨会。
 

 
 

 
金莉副校长在开幕辞中指出,从历史上看,中国的非通用语翻译事业有着悠久的传统,涌现出许许多多杰出的翻译人才,留下了无数宝贵的翻译作品,对中国文化产生过巨大、深远和传承千年的影响。新中国成立之后,顺应国家外交、经贸、文化交流的需要,非通用语翻译更是为中国与亚非国家之间的文化交流和友谊发展作出了无可替代的重要贡献。今天,随着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综合国力的不断提升,对外交往需求层面的日益扩大,迫切需要与广大亚非第三世界国家建立更加密切、更加深入和广泛的文化联系,只有理解亚非国家的文化,掌握他们的语言,才能与他们实现真正的沟通,更高层面之上的经济、文化、政治交流才会更加顺畅和成功。她表示,各个开设了非通用语专业的学校应该顺应国家的战略发展需要,为非通用语专业的发展提供更加有力的资源和政策支持。非通用语翻译可以在多个层面上服务于国家和社会,例如在中国文化、中国学术走出去的外宣策略之下,亚非非通用语翻译研究与应用实践就大有用武之地,从非通用语翻译的角度为国家的战略发展贡献力量。
 

 
中国外文局副局长、中国翻译协会副会长兼秘书长黄友义先生在致辞中指出,新中国成立60年来,我国翻译事业得到了快速发展,而亚非非通用语作为翻译领域的重要力量,在翻译教学、翻译研究、翻译实践、对外传播等各方面都得到了稳步提高,特别是为国家输送了大量高素质优秀人才,为推动我国社会进步和现代翻译事业的繁荣作出了重要贡献。培养复合型翻译人才特别是培养非通用语多语种翻译人才的任务更加艰巨,具有强烈的迫切性和战略性。此次亚非学院举办的“2009中国亚非非通用语翻译研讨会”及时地为中国亚非翻译事业的发展搭建了良好的平台,中国译协今后也将在此平台上,在非通用语人才培养、队伍建设和资源整合方面给予相应的支持。
教育部高校外语非通用语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刘曙雄教授对于此次研讨会的召开给予了高度评价,他指出,从事外语非通用语种教学和研究的人员把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不同文化的历史文献和精神产品介绍给中国读者,是一种实实在在的文化交流和为推动文化交流所做的贡献。亚非非通用语教学和研究者肩负着对世界的文明结构有更多的完整理解的重任。
 

 
亚非学院院长张西平教授指出,此次会议的召开具有特殊意义。会议以探讨在国家规模和经济发展水平方面都相对弱势亚非国家为主,这对翻译界以强势国家为主的特点来说,具有特殊而重要的意义。此次研讨会主要着眼于讨论中国文化向外部世界特别是向亚非世界传播我们自己的道路、价值观念。亚非学院今后将和整个国家的亚非研究的翻译同仁们携起手来,继承前辈在亚非翻译上的学术遗产,使翻译事业薪火相传。#p#分页标题#e#
在为期一天的会程中,各所与会的高校代表介绍了亚非非通用语翻译教学、翻译研究概况,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中国画报》、《荷花》、《湄公河》、《吉祥》、《占芭》、《金桥》杂志社等外宣单位也分别作了工作介绍。亚非学院的文庄教授、沈志英教授和邱苏伦教授还分别以《为老一辈革命家做翻译的若干体会》、《谈谈非通用语的翻译工作》和《文化视角与翻译》为题对翻译教学、翻译研究与应用实践等方面作了更为深入、系统的探讨。与会者普遍认同,亚非非通用语翻译事业有着悠久的传统,取得过辉煌的成绩,走过了曲折和艰辛的发展道路,也面对充满挑战和机遇的明天,在千年之后的世纪之初,应该缅怀前辈的创业辛苦,开拓思路、顽强进取,努力开展不同单位、不同语种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抓住时代机遇,有所作为,尤其是年轻的亚非非通用语工作者,应培养文化自觉和理论自觉,不仅要从事翻译实践,更要从事翻译理论的创作和提升,从非通用语翻译的角度为国家的战略发展贡献力量。